姓名: * 电话: * 需求: * 验证:         
    新闻资讯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详细

    清代书学流派概述

    来源:   发表时间:2018-7-20 9:58:23  点击次数:【2656】


    《书法导报》第11期第二十六版整版刊登王忠敏先生论文《清代书法流派略述》。

    清代书学流派概述

    王忠敏

    摘要:中国书法经历了商代到西汉的发展期、东汉到南北朝的成熟期和唐代以后的繁荣期,到清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清代书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流派:浪漫派、帖学派和碑学派(参见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就众多观点而言,笔者倾向于此。清前期的浪漫派书法颇为流行,中期的帖学派书法占据主流,中晚期的碑学派书法后来居上,这三种书风虽然有时间先后,但也有交集,并且互相影响,成就了清代书坛丰富多彩的格局,涌现出大批的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他们继往开来,在清代乃至中国书坛上占据一席之地,清代书坛也因此丰富多彩。

    笔者通过查阅古籍、收集资料、分析等,对清代清代书学流派的地位及影响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论述,以期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王忠敏

    关键词:清代书法;浪漫派;帖学派;碑学派

    一、概述

    晚明的美学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奇”。( 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这主要是受晚明一位重要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内在真实的自我,对晚明的艺术影响巨大,具体的说就是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是亦步亦趋的模拟古人,而是自然地表现,这样就会产生一批怪怪奇奇的作品。“奇”在晚明的文化中有多重的意义和功能,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人对“奇”的目的和使用也有所不同,表现在书法方面就掀起了一场张扬个性的艺术运动。晚明书坛上的这种尚“奇”的书风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在一夕之间消失,所以清初书法风格基本上是晚明的延续,延续者主要是前明遗民和“贰臣”,这就是清初浪漫派书家浪漫”一词亦作“漫浪”,最早源于中国,《新唐书·元结传》有云:“又漫浪于人间,得非鳌龋乎?”,就浪漫主义的美学意义而言,是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争取个性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潮,明末清初书坛保守与革新、恋古与创新相互激荡。在王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大胆求变,勇于革新甚至追求狂怪的书家,继而筑成清初书坛之浪漫书家。。继浪漫书风以后则是帖学书法,乾隆时,赵孟頫书法深受统治者的青睐,学赵书者灿若繁星,刘墉、王文治、张照等书家驰骋书坛,帖学书法水平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到清代中晚期,也即是乾隆朝以后,碑学书法开始萌芽,到清末达到鼎盛,成为书坛主角,这一时期的书坛基本上是碑学派书法一统天下,“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传统帖学,在笼罩书坛一千多年之后,终于山穷水尽,一蹶不振了。”(参见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三题》)当然事实并没有这么严重,帖学书法在此时并未消失,只是当时的书家们把眼光转向金石考据,而帖学书法却少有人问津。

    二、清代书法发展脉络梳理

    清初的书法艺术基本上是在继承晚明书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康熙年间,整个书坛基本上是在董其昌书风的笼罩之下,局限性就是书法风格基本上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情况,到康熙末年,这种风气才有所转变,书坛上一些书家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学董,书家们开始为书法寻找新的出路,他们有意突破董氏的藩篱,力求书坛的丰富性。乾隆时期,皇帝于书法方面欣赏的对象由董其昌转变为赵孟頫,于是书坛上出现了以取法赵孟頫书法为主,兼学晋唐诸家,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此时帖学书法水平达到清代的高峰。帖学书法经过乾隆朝的鼎盛之后逐渐开始没落,碑学书法逐渐崭露头角,并登上书坛舞台,到了清末,碑学更是广为流传,碑学书法崇尚豪放大气,笔力雄强,沉着端庄,这种种特点与要求自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相一致,碑学书法更是被大众所接受。

    三、清代书学流派

    1644年,大清建国,此时的书法艺术基本上是明朝降臣、遗民,即所谓的浪漫书家(浪漫书风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的以陈璧、张弼为代表的狂草书风,中期由徐渭等人传承,到后期由王铎、傅山等人继承和创新,成为明末清初一种重要影响力的书风。)来传承,浪漫派书法成为清初书坛的主流。继浪漫派以后则是帖学派,碑学派是后来兴起的。刘恒先生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对帖学和碑学作出阐述:“‘帖学’指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由于这一风气是在宋代出现的《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刻帖的刺激和影响下形成的,故称‘帖学’。……‘碑学’则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参见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3.1浪漫派书法

    明清易代,大多数汉族士大夫采取了投靠新主的办法,成为 “贰臣”;然而也有一部分积极抗清,在反清复明毫无意义的时候,他们依然对新朝廷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隐居不仕,甘为“遗民”。 以王铎为代表的“贰臣”也好,亦或是以傅山为代表的“遗民”也罢,他们大都擅长书法,更是旧有传统的拥护和传播者。王铎等人虽在清庭为官,虽被委以官职但没有实权,但得不到重用甚至是被排挤,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并未得到发挥,无奈之下的他们潜心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用继承前明浪漫书风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傅山等人一直受儒家思想影响,当满族成为国家统治者的时候,这个群体无论从个人良心还是社会责任感上都受到很大的刺激,这样势必对其艺术创作产生影响,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在挥毫染翰之际,将自己的情感意象融入到书法作品当中,以晚明浪漫书风为基础创造出瑰丽奇异的书法风格来表达自己忠于前明和不与清王朝合作的决心。这一群体是晚明书风的拥护者和继承者,不顾及当时的时代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坚持弘扬晚明书法,即使是创新,也是以晚明的审美为标准,这样一来,晚明浪漫书风在清初书坛上就得以暂时的延续和发展。

    清初书坛,浪漫书风风靡一时,书家们继承晚明浪漫手法创作出不同凡响的书法作品,各具特点,用书法来表达内心世界的复杂,在创作的时候更加专注于自我特点的强化和发挥,作品个性强烈,然而这种书风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清初书坛浪漫派书家群体,堪称在清代书坛上的一朵奇葩,他们利用书法来发泄自己内心的苦涩、悲愤等复杂的心情,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饱含书家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经历化作笔墨语言,抒发了个人的真实感受,正是这样,浪漫书风才得以发挥到赞叹。虽然浪漫派书法在清代书坛延续的时间并不长,而浪漫派书家敢于创新与探索实践的精神却不容忽视,当然也是由于时代成就了他们,浪漫派跻身于清代书坛的帖学派和碑学派之间,独具特色,在清初书坛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对后世的书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帖学派书法

    据目前史料来看,现存最早的帖产生于晋代:陆机写给远方友人的信札《平复帖》(距今已有1700多年),素有“天下第一帖”的美誉。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中明确的指出:“晋人之书法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参见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到了这个时候,帖学刚出现在了书坛,并成为书法流派的名称之一。

    康熙皇时期,朝野内外学董书的人董其昌很的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康熙末年才逐渐的有所转变,董其昌书法本身固有的缺陷加上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学董的单一,到了乾隆朝,书坛上的取法对象由董其昌逐渐转向赵孟頫,一批书家在学习赵、董书法的基础之上,开始取法唐宋诸名家,以张照为首的书坛有识之士开始扭转书坛董书很流行的风气,加之乾隆皇帝推重赵孟頫书风,书家们意识到董书的弊病和学董的单一,并身体力行,积极地探索和发挥,着意突破董书的藩篱,从单纯的学董开始转向赵孟頫书法,并扩大取法范围,大大的丰富了清代帖学书法,在这一时期帖学书风的转变过程中,张照的创新实践当居首位,张照在学习董、赵的基础之上,取法颜真卿、米芾等书家,大胆革新,以张照为首的书家们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所处的那一时代,真正的感受到时代气息,而后把这种理解转化为物化形态即是表现于书法上,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的清代帖学书法艺术,并带动了一大批书法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清代的帖学书法水平也达到了高峰,盛极必衰,经过乾隆时期盛世之后的帖学书法逐渐开始衰落,碑学书法开始兴盛,道光以后,书坛基本被碑学所笼罩。

    3.3碑学派书法

    最早的碑刻应该是在秦代,秦刻石凡六:峄山、泰山、琅琊、之罘、会稽、碣石,正式以碑名。到了清代中晚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提出了碑学,碑学实质上也就是讨论那一时期书法的关键词,而碑学也成了康有为发明的新概念:“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时势推迁,不能自已也……”(参见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碑学的兴起固然有其原因:一是清代中晚期的士人的注意力转向了考据学,考据学的兴盛直接带动文字学和金石学的发展,这样一来对于书坛上书法取法也有了一定影响,书法取法的改变直接带动审美的转变,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秦汉刻石、南北朝摩崖造像和唐代碑版进入这一时期的书坛,为这一时期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此时书法风格与法帖截然不同,尤其是这一时期搜访金石碑版活动比较盛行,这一活动在某些方面也促进了碑学从金石考据学中分离出来,为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碑学派书法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二是清代中晚期中国内忧外患,国人要求自强,而以雄强浑厚为主的碑学书法自然成为书家内心强烈要求国家强盛的选择。毋庸置疑,碑学书法在清朝末年发展到鼎盛,一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派书家脱颖而出,在各种书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派书家为了寻找符合当时时代要求和大众审美的书法语言,他们从魏碑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努力创新,张扬个性,终于形成了厚重雄浑,粗犷自然,朴茂雄起的碑学书法风格,这也是清代书坛的一个重要流派。碑学的兴起虽然打破了帖学在书坛上的霸主局面,然而并不是取而代之,碑学和帖学之间的虽有竞争,也有交融。需要指出的是,讨论清代书法尤其是碑学和帖学的关系时,由于受晚清康有为的抑帖扬碑的影响太大 “北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研态,构字皆紧密很,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盛也!”(参见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又“……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参见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导致的结果就是帖学派书法的影响力显得没有那么大了,其实不然,此时的帖学虽然被碑学的名声所掩盖,并没有消失,仍有一部分书家坚持帖学的探索与研究,虽然成绩不如从前,但这些书家们坚持继承传统帖学的精神值得肯定。

     

    结语

    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从风靡一时的浪漫派到中期的帖学派,再到碑学派的后来居上,三种流派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不得不承认,由晚明延续到清初的浪漫派书风持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其影响力也不及帖学派和碑学派。就本文笔者所言并不是否认清代碑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而是尽可能的客观论述清代书坛的帖学和碑学书法,即使是在碑学书法水平达到鼎盛的清末,帖学书法也未曾消失,只是因为帖学书法缺乏新的活力来源而日趋衰落了。到了碑学经过繁荣期以后,书坛一些有识之士也逐渐的反思碑学,重新正视帖学书法的艺术价值,书法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碑帖结合,这是书法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3]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

    [4] 《历代书法论文》[C].崔尔平选编点校,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分享到:

    网站名称:王忠敏书法  网址:www.sfjwzm.com  www.王忠敏.com  技术支持:洛阳百事通  豫ICP备16003546号-1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